眼下,“公園城市”正在成為一個熱門詞匯。雖然相關概念尚待厘清、國家標準體系尚未確立,但是各地對這一新生事物的熱情不減。從東南沿海的福建石獅到西北邊陲的新疆石河子,政府和媒體都在談論、憧憬著它,有的城市甚至已經請規劃院設計出了相關方案。公園城市是什么,怎么建,它與以往的園林城市、生態城市、森林城市有何不同?只有弄清了這些基本問題,才有可能避免盲目跟風、大搞政績工程,同時也避免在對“公園城市”的憧憬中迷失方向。(《中國新聞周刊》6月25日)
近年來隨著生態觀念的深入人心,不少城市相繼提出了構建“公園城市”的設想。但是,“公園城市”究竟是個啥樣子,很多地方并不清楚。有些地方片面地認為“公園城市”就是多栽樹,多栽花,多種草,于是乎一棵棵山林里的老樹被移植到城市的道路兩旁,城市里的空閑地帶花兒開了,草兒綠了,仿佛一夜之間“公園城市”立馬呈現與世人面前,顯然,這是對“公園城市”的一種誤讀。
其實“公園城市”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,他不僅包含了綠化更涵蓋了諸多的人文環境因素。近年來,我們國家相繼推出了“國家森林城市”評選活動,2004年起,全國綠化委員會、國家林業局啟動“國家森林城市”評定程序,貴陽市成為首個“國家森林城市”。截至2018年10月,全國共有“國家森林城市”165個。此外,“國際花園城市”評選也是各地非常熱衷的。據悉,該競賽自1997年起已舉辦17屆,美國芝加哥、加拿大多倫多等70多個國家的100多座城市獲得“國際花園城市”大獎。2000年以來,深圳、杭州、大連、廈門等二十多座城市先后獲得“國際花園城市”稱號。在這樣一種“評比思維”的助推下,有些城市開始不甘人后,奮起直追,紛紛打造自己的“公園城市”,雖然契合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發展理念,但是由此造成的“千人一面城市”不免讓人大跌眼鏡。
就城市而言,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,有的依山,有的傍水,只有結合自身地域優勢精心打造,這樣的城市才會“與眾不同”。這方面外國的許多做法值得我們效仿。比如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、“口袋公園”,波士頓的“綠寶石項鏈”綠地公園系統,丹麥哥本哈根的綠道系統,都頗具有公園城市特色,顯示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美。公園城市只有多些區位優勢,才會顯現出自己的特色,而不是“千人一面”。
經營城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希望我們的地方行政長官多些科學思維,少些長官意志,在城市建設上多聽一下專家們的意見,否則片面地理解為“公園城市”就是“大樹搬家”,勞民傷財不說,最終還不會有好的效果。